2009/01/26
如果牆會說話【原美術館】
品川,只有一幢又一幢的辦公室,往御殿山的方向走,完全是另一番景像,像位於低調豪宅區內的原美術館。
原六郎,兵庫縣出身,大地主之子,明治維新後,留學英美,回國後創辦多家銀行,成立東武鐵道等,喜愛收藏美術品。
原六郎的養子,原邦造,大阪出身,很喜歡附近的環境,買下地,請了設計東京国立博物館的建築師渡辺仁設計了這座住宅,住了兩三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住宅丟空。戰後聯軍進駐大屋,到發還時雖已殘舊不堪,奇跡的是磚牆一點兒也沒有受到破壞。
原邦造的孫,原俊夫,決定將這座住宅改為私人美術館,並請來建築師磯崎新加建了CAFE的部份。
當M踏入正門時,泛起一陣奇異的感覺,像是步進了一個監倉...
進入建築物後那種感覺又會消失,建築物部份設計成流線型,在裡頭覺得很自由,很開揚,還有一種流動的感覺。但一離開主建築物,不論是在前庭還是後園,在陽光下看,還是覺得像監倉,正確一點的說法是, 一個自我軟禁的地方。
地下很寬敞,建築物原來設計的部份明顯地被保留,在二樓轉角時看到須田悦弘很吊詭的作品「此レハ飲水ニ非ズ」,上到三樓時又輪到Jean-Pierre Raynaud的「ZEROの空間」,完全密封的環境,在裡頭行了又行,雖然也是弔詭,但不覺窒息。
當我重新再看一次照片時,開始明白那種奇怪的監禁感覺從何而來,建築物的窗小小的,而且全部加上了鐵枝,不知道這些鐵枝是原來設計的一部份,還是為了防盜。
戶內展品,恆例撮影禁止,看看戶外的收藏品。
左上:風の息吹き (1980) by 飯田善國 右上:明暗No.2 (198) by 多田美波
左上:PYLON (1959-81) by Isamu Noguchiイサムノグチ
右上:NEWSPAPER-84-E (1984) by 三島喜美代
左下:INCOMPLETE CUBE (1971) by Sol Lewitt
右下:RELATUM (1991) by 李禹煥
左上:空想の万能薬 (2007) by Adriana Varejao
右上:LE JE NON SATISFAIT DU MOI by Daniel Pommereulle
下:AESTHESIPOL 1 (1982) by Keith Sonnier
正門大閘
左:正門地上 右:Cafe通往庭園外的階梯
入口
圓柱就是當年流行的設計,現在的位置是SHOP,可買到奈良美智的T-SHIRT。
CAFE內,倒影是庭園
以上的網誌,當然不是今天才寫的,每次寫美術館收視即會插水,所以要鬼鬼祟祟的左穿右插,哈哈哈!
關連網誌
■ 【Cafe d'Art@原美術館】
原美術館 Har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
■ www.haramuseum.or.jp
登録:
コメントの投稿 (Atom)
0 comments:
コメントを投稿